以诗之名,因爱而诵,无畏别离,何幸相逢……2023年5月20日,朗诵诗剧《何幸相逢》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温暖首演。
当幕布缓缓拉开,汉字的“撇”“捺”“竖钩”等偏旁部首从天而降,为舞台铺就了具体与抽象、艺术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传统底色,与诗词“链接”,与朗诵“贯通”,将观众带进一个平凡女孩儿的诗词人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赓续传承。
诗词浸润 平凡生活美好仰望
【资料图】
在剧场度过“5.20”,是观众与诗词的一场浪漫约会。当晚,走进《何幸相逢》首演现场的不乏年长的朗诵和诗词爱好者,也有家长带着孩子来领略诗词之美,寻文化之根。各年龄段的观众怀着对朗诵诗剧的期待走进剧场,在沉浸式的观感体验下,和主人公一起经历诗歌影响之下的成长与人生。
剧中主人公郑文心在教师父亲的启蒙下爱上诗词,在诗词中体悟成长的笑与泪、喜与悲。诗词在文心的生命中,不再只是传统的文化符号,而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意向,有父亲的爱、有别离的痛、有成长的苦、更有绵延的情。父亲的家训文心常记心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穿越千年,文短意长,化身成为普通四口之家的认知之光,传达做人修身的正知正念,深植传统文化之根,触动着观众内心深处柔软的共情。
据了解,本剧是以制作人郑妤婷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而成的。“这部剧也是为了纪念我的父亲,他对诗词的热爱潜移默化地深深影响了我。”首演当晚,舞台上或经典唯美、或大气磅礴的诗句在父与女、家与国之间代代传诵,在众多老艺术家饱满浑厚、情感充沛的演绎下,让观众倍觉震撼与感动,仿佛看到了一个家庭两代人的情感触碰,变故与冲突推动着抉择的产生。“传统经典诗词”成为了一个家庭精神的支撑,“全然专注的朗诵”成为了父女缘最美的歌颂。
诗画传神 朗诵舞台全新探索
作为国内第一部将诗歌朗诵与戏剧相结合的朗诵诗剧,《何幸相逢》带来的是演出形式一次创新。它突破了传统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在吟诵、朗诵及表演朗诵的基础上,以经典诗词歌赋为主体,让戏剧、音乐、舞蹈 、舞台美术有机融合,呈现出一台音、诗、画、剧共融的诗词盛宴,将“朗诵+戏剧”以完整的面貌带到观众面前。
朗诵艺术家徐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愿意参演这部作品,就是被主创团队敢于挑战创新、乐于传播中华诗词之美所打动。朗诵诗剧的形式我第一次见到,也愿意为他们‘撒把盐、加把料’。《何幸相逢》的首演不一定会带来多么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总得有人迈出第一步,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值得我们去助力和弘扬。”
由橙心传媒出品、中国诗词学会为指导单位的朗诵诗剧《何幸相逢》,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与观众相逢,是舞台艺术运用创新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文艺工作者用舞台表达对中华文化之根的追溯与致敬。诗词是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珍品”,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够从中汲取到“能量”与“营养”。
诗剧创新 专家座谈深度研讨
5月21日上午,朗诵诗剧《何幸相逢》主创团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位演出行业专家朱克宁、张利、张荣荣、刘传、于剑、房永年、吴晓龙、裘建平、张斯栋、刘莹、马敏辉等共聚一堂,对作品的进一步打磨完善建言献策,零距离倾听行业声音。
与会嘉宾对《何幸相逢》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和探索表示赞赏与肯定。大家认为,朗诵与戏剧深度结合的作品在演出市场几乎从未见过,这既有别于诗歌朗诵会碎片式的汇总,也有别于话剧舞台的传统演绎,而是将诗歌融入到完整的戏剧故事中,让诗歌成为串联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一次积极的探索,开拓了演出新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演艺作品的表现形态,这对于繁荣演出市场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创新创意之举往往伴随着难度。朗诵诗剧最重要、最难之处就在于把诗词和剧情发展融为一体,为了达到更流畅的舞台效果,作品仍需要进一步的雕琢和完善。专家建议,优化剧本,将现实故事进行艺术化提炼,增加戏剧性冲突;细化转场,将朗诵和戏剧的衔接更加顺畅,使之浑然天成;突出特色,选择与故事更贴切的诗词作品,争取创作出高品质的原创诗词为作品点睛。
演出的创新不能留于口头,《何幸相逢》最大的诚意就在于将“朗诵诗剧”创作出来并呈现在舞台上。让作品与观众见面,根据市场反馈进行再度打磨和创作,一切就有了抓手。演艺创新需要被鼓励,优秀作品也需要一次次的市场检验才能造就,期待不久的将来《何幸相逢》以崭新的面貌与全国观众“相逢”。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